2022年4月29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及海外合作学院举行“党务、业务”专家系列讲座,邀请英语学院肖维青教授为主讲嘉宾,围绕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竞赛的主题,分享她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实现“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真知灼见。党总支书记张缅主持讲座,部门党政班子成员及教工支部全体党员通过腾讯会议平台聆听了此次讲座。
肖维青教授首先回顾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讲话。习总书记在观摩思政课现场教学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参观校史馆时强调,“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在看望老教授、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时希望,“中青年教师向老教授老专家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在参观图书馆时强调,“(大学)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在参加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好的学校“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教师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肖教授表示,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相辅相成,作为一名翻译专业的教师,她一直努力将自己的翻译学术研究反哺于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
肖教授接着分享了她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思考。从2016年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召开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到2020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专业课与思政课同为育人主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她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更是回归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教书育人的初心;课程思政不是对思政课程简单的补充,而是对思政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是让显性的思政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得到隐性的贯彻,深入的感知。肖老师结合《纲要》所明确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凝练出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的五方面内涵,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党史、校本传统等历史传承,健全人格、独立思考等人文素养,全球理解力、全球表达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等国际视野,敬业精神、终身学习、团队合作、社会服务等职业道德。
对于如何践行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肖教授结合丰富详实的课程案例与教学视频,阐释了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肖教授在《影视翻译课》上让学生用家乡方言、英语与普通话为《屏牢》小视频配音,将疫情防控转化为鲜活的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缓解焦虑心理。在《视听翻译研究》课上,邀请视障人士作为嘉宾,讲口述影像解说词创作方法,使学生既收获了知识,也被残障人士面对逆境的坚忍所激励,激发了学生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更好地进行价值引领,让人才培养变得更有温度。
作为曾经获得过全国外语微课大赛上海市一等奖等诸多教学奖项的专家,肖教授介绍了自己参加各类教学大赛的经历,就如何设计课例、设计拍摄微课、拍摄说课视频、撰写教案、编写教学大纲、编写教学创新报告等方面给予了细致中肯的指导,勉励海培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回望、总结,发现自己课堂的特色,追求突破和创新。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汪小玲院长、张缅书记以及教研室的教师都表示讲座内容丰富、生动详实,为海培外语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宽了思路。肖教授结合时代精神、结合社会热点、结合学生需求,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和探索,大家深受启发。
主讲人简介
肖维青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系主任,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中方博士生导师,中美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担任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重大项目子课题,获2021年全国外语微课大赛上海市一等奖、上海市高校教学创新大赛部属高校正高组优秀教师奖,主持上海市一流课程和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